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19)(就业蓝皮书)研讨会在京举行(图) 2019-05-21
5月17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下称劳动社保科研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主办“《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19)》(就业蓝皮书)研讨会”。
就业蓝皮书是劳动社保科研院组织专家学者编撰的年度就业分析报告。报告以翔实的统计监测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讨论了中国就业的总体状况和未来形势,同时对新技术变革对就业影响、新就业形态发展状况、构建全方面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状况、就业扶贫政策实施状况、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构建人力资源市场指数等内容做了专门系统研究分析。
就业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就业改革发展过程波澜壮阔、成就斐然。40年就业改革发展,既是就业实践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的过程,也是我国就业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和政策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针对不同时期的就业形势和主要矛盾,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就业理论和政策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就业方针政策,实现了就业局势的长期持续稳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政策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就业蓝皮书指出,从就业增长、失业水平、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等指标来看,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我国的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就业蓝皮书强调,未来劳动力供给总量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新的经济环境、新技术变革和新业态发展都会对我国就业带来深刻影响。继续完善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加大劳动力供给侧改革,稳定重点群体就业,防控系统性失业风险,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充分就业目标。
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人社部原副部长张小建,劳动社保科研院院长金维刚,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出席会议并致辞。劳动社保科研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燕斌主持会议。劳动社保科研院副院长、就业蓝皮书主编莫荣重点介绍就业蓝皮书的主要内容并做就业形势与展望主旨发言;广州红海人力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颖、劳动社保科研院职业技能室副研究员邓宝山、劳动社保科研院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室副研究员鲍春雷及美团点评法律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孟续铎介绍报告的相关内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就业促进司、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司、职业能力建设司、上海市静安区人社局、河南省劳动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等参加研讨。
张小建会长指出,据我了解第一版蓝皮书是2002年出版的,正逢积极就业政策创立之年,当时记载了那一段历史和岁月。现在又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就业创业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央提出了就业优先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蓝皮书的出版既是对历史的回顾总结,也是站在新的起点上研究新问题,展望未来,因此,可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的价值。就业蓝皮书凝聚了劳动社保科研院全体参与人员的心血,并由此构筑起一个平台,使各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得到集中展示和推进,可谓集众智成大作,可喜可贺。他评价今年的就业蓝皮书有三个突出特点:视角广,有前瞻,虚实结合,并对就业蓝皮书今后的编辑出版工作提出了希望和建议,一是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二是站在前沿研究问题,提出判断主张,进行理论论证和政策解读。三是坚持服务大局,分享成果,传播成果,运用好成果,以应对实际工作的需要。四是在工作中培养队伍,锻炼中青年研究力量。张小建会长还围绕就业优先政策做了解读,阐述了就业优先政策的含义和实践方式。
金维刚院长在致辞中说,报告以有关就业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为依据,对我国就业总体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对就业的影响、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状态、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创新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状况、就业扶贫政策实施状况、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构建人力资源市场指数等一系列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就业蓝皮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他还分析了当前我国就业的总体形势,认为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需要密切关注国际贸易特别是中美贸易和中欧贸易之间的摩擦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影响并进行相应地跟踪研究。希望通过研讨,倾听各方对就业问题的真知灼见,共同为促进就业建言献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认为,从整个评价体系和出版规范来说,就业蓝皮书具备了非常高的品质,值得各界关注。劳动社保科研院作为国家级研究平台,具有很好的权威性,蓝皮书的出版凸显了智库的作用与价值。他认为就业蓝皮书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就业情况做了全方位梳理,意义很大,因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中国就业状况影响整个全球就业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蓝皮书应该向国际社会推送。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尹建堃认为,报告体现了中央把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的这样一个新要求,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报告从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当前、看长远,围绕新就业形态、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就业扶贫、毕业生就业及与就业质量相关的就业培训等进行系统研究,既有理论性,又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有操作性,对就业工作具有指导性。
人社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副司长张文淼说,随着市场经济
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化就业、通过市场配置人力资源是今后的主要方向。从这点看,就业蓝皮书的发布恰逢其时,书中关注的很多问题,离实际工作很近。他还介绍了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状况。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说,就业蓝皮书本身的研究,凸显了培训工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就培训如何在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作用,如何加强培训与促进就业的紧密联系,促进劳动者社会流动等问题做了发言。
上海市静安区人社局局长王光荣说,就业蓝皮书的出版有利于高层决策,有利于指导基层,有利于国际交流。同时对加强就业蓝皮书编写与地方工作实际的联系提出了建议。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研究员认为,就业蓝皮书有对改革
开放40年就业工作的梳理总结,有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就业扶贫、大学生就业、特殊群体就业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报告内容详细深入,受益匪浅。同时他也围绕如何更好发挥就业优先政策效应发表了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董克用教授说,就业蓝皮书总结了历史,聚焦了当前,引领了未来。他强调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结构的变化有重大影响,要加强这方面研究,同时蓝皮书也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的影响、薪酬与劳动关系等方面内容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冯虹教授肯定了蓝皮书出版的积极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同时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就业蓝皮书可以再扩大一些内容,把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重点关注。
首都经贸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童玉芬教授认为就业蓝皮书具有是内容前沿、涉及面广、研究深入等特点。并围绕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等对就业创业的影响做了分析。并对进一步做好就业蓝皮书编写工作提出了建议。
(蒋德理写文并摄影)